漫步京都 经历了北京连日的阴雨,对日本的晴空万里似乎有些不大适应,躲在伞下紧张的左顾右盼,也许这就是蜀犬吠日的道理吧。日本的工业比中国发达不少,但是日本的空气却比北京强数倍,可见单纯把北京的空气污染归咎于人多车多就有推卸责任之嫌了。我深呼吸一口久违的新鲜空气,贪婪的注视着日本的一切。 大阪过于现代,失去了日本本有的特色,我并不喜欢。中午搭火车到了京都,慢慢体验旧时都城的繁荣。我一个人背着大包,出了京都车站,按照印象中的旅馆位置走去。京都车站是一座繁荣的商业街,但是走出车站周围,立刻就变成了古色古香的日本小巷,四维都是棕色和白色混搭的建筑围墙,有些门户还贴有自己的姓氏,时光仿佛一下子被拉回百余年前。我听朋友说过,京都除了这站附近颇为现代之外,其余地方均保留着古代日本特色。我不禁佩服起日本人民保护古迹的决心和动力,当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齐头并进高唱凯歌大步奔向现代化时,京都却悄然退出了建设的行列,维护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容貌,也许这才是一个城市的高贵所在吧。京都的经济地位虽然远逊于大阪和东京,但是京都人的骄傲仍然铭刻骨髓,历史在京都人心中打下光荣的烙印,京都人至今仍然有那种君临天下的优越感。 这次入住的是典型的日式民居,经营者是位慈祥的老人,虽然我们基本无法交流,但是他依旧用微笑努力让我感觉宾至如归。时不时用“西米马赛”(对不起)来回应我的英文,我不住的对他点头,回馈他的彬彬有礼。也许大家的诚恳感动了彼此,本来下午3点才可以入住,老者让我在上午十一点就搬入房间了。老人用生涩的英文对我讲,日本人几乎都不会讲英文,并且硬塞给我一份京都地图,将附近有名的景点圈出来,方便我按图索骥。我又是一阵点头哈腰,后来发现,我的点头哈腰甚是管用,因为不管我超市买东西,还是餐厅吃饭,或者是商场问路,服务生除了hello,byebye等简单英语之外,几乎就是英语的文盲,而我的日语比他们的英文还要差,往往都是用点头哈腰来表达对本次对话的遗憾。来到日本,一些浅显的日语还是应该掌握的。不过我感觉有些幸运,毕竟日本的车站地名基本都用汉字书写,如果是不懂汉字的老外,在日本旅行岂不更是难上加难。 京都的世界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在京都车站周围就分布着东本愿寺,西本愿寺,东寺和三十三间堂。我用一下午时间走遍四座古寺,因为距离较近,并不觉得时间很赶。甫进东大寺的门,眼前豁然开朗,一座规模超级庞大的建筑屹立眼前,这就是日式的寺庙啊,我不禁叹道。中国寺庙以红色为基准,而日本则是黑黝黝的一团,只有飞梁有些白色的架子。日本的和尚基本上也身着黑袍,看来黑色在日本应算是神明的颜色吧。中国寺庙里的佛像,规模也大都宏大,眼前香烟缭绕,善男信女跪倒一片,而日本的寺庙殿中,只有五分之一留给了佛像,其余五分之四都是空荡荡,留给善男信女跪拜的,愈发显得庄严肃穆。日本佛像在空间上赢得尊重,而不是靠规模与身高。虽然日本佛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从佛像的造像特点来看,却和中国佛像风格迥异,大都是怒目横眉,和印度佛教造像颇为相近,也许中国人过于恬淡,佛祖都是慈眉善目恬淡虚无的,日本人的国民性格与中国人殊途吧。 游人并不是很多,偌大的殿堂,跪拜的只有十几个人,我煞有介事的跪在地上许愿,希望上天垂怜,日本的佛祖也可以护佑弟子心想事成,远处传来和尚的诵经敲钟声,用日语的慢声讲来,更是空灵至极。日本完全没有中国那样宗教商业化,寺院门口从来没有卖香火的人,殿中也是禁止燃香的,只有在神像前有细小的短香供信徒点燃,这种不起眼的小香在中国绝对被斥为邪门歪道,其实佛祖看重的是诚心,那种花了几千几万争来的香火,佛祖更是嗤之以鼻吧。日本传统似乎深深影响了台湾,澳洲的中天寺就没有贩卖香烛的地方,也是佛前三柱细小的香火表达心愿,台湾确实保持了日本太多好的东西。 在三十三间堂看到了一千零一座大小不一的佛像,正中围坐的主神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只有这个观音菩萨才与中国的佛像有些类似,看起来颇为亲近,我不觉得驻足多观望了一段时间。后面正好赶上一群小学生参观,看样子是被老师讲解国宝鉴赏课,老师笑容可掬,手脚并用,讲得非常起劲,学生们面露惊诧之色,也许并不太懂,这些高深的佛教原理和历史知识对小学生来讲似乎有些难了。我走出大殿,看到有个求签的地方,投了100日币,换得一个大吉的签,心情格外大好。据说这里的签很灵验,那我希望我的小小愿望,真的可以梦想成真。 今天早起,天色多云,没有了昨日的阳光,似乎更能显出古都的历史风貌。今日的行程更加日化,苍天保佑,我的日本之旅顺利愉快。 ————13.6.9晨于日本京都京香旅馆(kyoto,kyok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