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sbaneBBS.com悠悠网 | 布里斯班中文网_昆士兰华人论坛_黄金海岸论坛_Goldcoast_租房_工作_交友_同城
标题:
孩子在儿童博物馆真的在学习吗?(转)
[打印本页]
作者:
victor19840806
时间:
2011-1-7 10:46
标题:
孩子在儿童博物馆真的在学习吗?(转)
摘译自:
Learning in Children's Museums: Is It Really Happening?
LAUREL PUCHNER, ROBYN RAPOPORT, AND SUZANNE GASKINS
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 v44 no3 p237-259 July 2001
在过去几十年间,儿童博物馆逐渐成为十分吸引家庭与学校的场所(Lewin 1989)。通常儿童博物馆的设计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非正式学习场所,因此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儿童博物馆的展品更具有动手操作互动的特点。儿童博物馆的教育者通常都倡导皮亚杰的理论,即孩子在直接动手、具体操作与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状态最理想(Piaget 1977)。这一观点同样得到Howard Gardner的理论支持,他认为儿童博物馆提供了一个非正式学习的平台,孩子可以轻松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Gardner 1991, 1993)。Gardner认为博物馆能够吸引孩子让他们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
本文所从事的研究首先要基于认知角度对学习的理解,即学习是通过体验而产生的思想变化,这一变化不一定会体现在行为中(Bruer 1993; Eggen and Kauchak 1997)。为确定学习的确存在,研究人员或者要通过观察到的行为变化来认定,或者需要用到更加非直接的方法来认定学习。研究人员利用皮亚杰的平衡理论来作为认定学习的非直接方法。皮亚杰认为,当孩子遇到一个与现有心理状态或预期不同的情况时就进入了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孩子是不喜欢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因此会试图通过改变心理预期来理解新的情况来达到平衡(Ginsberg and Opper 1979)。由此推论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想要理解一种情况,同时当环境提供了必要信息满足这种需求时,这就产生了学习过程。
研究人员认识到,互动展品还有其他一些可能的结果在这一报告中并未研究,比如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玩等。在孩子与展品互动时,有很多不容易观察到的学习过程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无法记录。
这份样本包括101个4-5岁在Please Touch Museum参观的儿童。这份样本不是随机的。因为研究人员只选择了在一个展品前至少停留了60秒以上的儿童,并且试图选择多种族背景的儿童。
研究发现,在儿童与展品互动的过程中的确存在学习过程,但是有些展品会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简单的因果关系学习比其他内容的学习出现频率更高。学习在支持教育的过程中(Scaffolding)更容易出现。学习与在一个展品上停留的时间有相关性,但也有可能孩子在一个展品前停留很长时间但没有学习,同时孩子在一个展品前短暂停留也可能会产生学习过程。
简单的因果关系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区别在于,其他方式的学习在博物馆之外更容易推广。其中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被人理解也比较容易在展品之外推广。重要的是,博物馆中的知识学习与教室中的知识学习不同,博物馆中的知识学习是情景式的,而教室中的知识学习通常是非情景式的、由老师主导的。在博物馆中,孩子在进行或假装进行一些活动时,学习通常是儿童主导的。
这个研究同样支持以往的一个研究成果: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支持教育(scaffolding)很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成人陪伴并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会与展项互动的时间更长、学的更多。这说明,成人的参与对儿童在儿童博物馆的学习十分重要。在研究成人参与度的问题时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成人积极参与的确要比不参与或偶尔参与更有利于儿童学习,但成人不参与与成人偶尔参与对儿童学习的影响却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如果成人希望协助儿童学习,必须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其中,如果只是在儿童身边偶尔说一些与展项相关的话跟完全不参与没有区别。
附:文中对于几种学习的定义:
简单的因果关系:儿童知道了一个动作与一个结果之间的具体关系。
精细动作锻炼:儿童锻炼精细动作能力。
知识—场景:儿童学会在一个特定场景中的动作的先后顺序或物品之间的关联。
知识—类别:儿童学习物品的分类或概念区别。
知识—事实:儿童掌握了一些即不属于场景或类别的知识。
过程:儿童学会了完成一件事的特定途径。
抽象因果关系:儿童学会或掌握因果关系的抽象本质或者孩子理解物品、动作在一个场景或过程中的关联。
论文内容比较长,我只摘译了其中一些总结性的信息,希望与大家共享,同时在此提出我从事儿童博物馆教育工作以来的几个思考:
1. 这篇论文是针对儿童在儿童博物馆与展品互动过程中学习过程是否存在来进行论证的,其实我更关心的是这种教育形式对于儿童长远的影响,我更愿意做一个跟踪研究来分析儿童博物馆这种教育形式对儿童的影响,能想象到这种研究的困难程度,但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建立模型、收集数据进行论证。
2. 到豆豆家科技馆来参观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有几类:第一类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过程中跟孩子交流(比较少),第二类坐在旁边聊天打盹(比较多),第三类领着孩子玩,不停地给孩子教东西(不算少)。以前我只强烈反对过第三类父母,我反对把豆豆家变为课堂式的教育,我希望父母能够让孩子来主导自己的学习,在我看来这类父母还不如在旁边聊天打盹。其实,我更应该强调让父母全心投入孩子的游戏,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自己受了一辈子的制式教育,早已忘了童年的快乐,很难那么投入地配合孩子的游戏,当孩子在小小的厨房中模拟做饭、在超市模拟购物时,父母如果完全进入角色配合,孩子可以学到的东西数不胜数。有人说豆豆家科技馆对父母的要求太高了,我现在也在反思这个问题,这个要求对于中国父母来说是否太高?
3. 对于学习的理解。看过这篇文章中对于学习的几个定义以及研究结果,我想父母们会有一些思考,究竟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学习?一直以来我都在强调学习能力,让孩子爱上学习的过程,让孩子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是很难量化和观察到的,包括这个研究也无法将一些不可观察描述的学习放入研究范围,因此对于可观察描述的学习做了详细的定义,我想就是这些定义也和我们多数父母所关心的“知识”有一些区别,是更大范畴内的定义。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我很关心的是孩子从不平衡状态到平衡状态的过程,而不是孩子是否达到了平衡状态。这里其实给父母提出一个问题:结果更重要还是过程更重要?豆豆家科技馆在中秋节举行过一场“后羿射箭”的活动,让小朋友自己制作一把弓箭并试图射中目标,在场的家长几乎都在帮孩子纠正握剑的角度和姿势以求能够射中目标赢得欢呼,这个过程中孩子有机会自己去思考动作和结果之间的关联吗?很多父母认为是在帮孩子少走弯路,但当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剥夺了孩子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时,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敢于尝试,是否能独立思考呢?或者当孩子终于有一天不得不为自己做决定的时候,父母能够保证孩子此生所做的第一个决定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在犯错成本很低的童年,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不断试错、不断选择、不断成长的机会,孩子长大之后因为没有判断力或没有经验所犯的错误代价更大。
4. 我一直都认为豆豆家科技馆是一个教育父母的基地,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让父母学会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做的不够好,教育父母的确比教育孩子要难很多,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作者:
我不是vivienyan
时间:
2011-1-7 11:13
LZ可以说重点~~ 很少人喜欢看这么长的文章
作者:
victor19840806
时间:
2011-1-7 11:45
楼主也不喜欢看长篇大论,只不过转过来给关心这方面的,喜欢看的父母看看就好了
作者:
等于3
时间:
2011-1-7 12:20
懒惰大v
作者:
victor19840806
时间:
2011-1-7 12:29
我懒么?日以继夜的发帖。。。
作者:
等于3
时间:
2011-1-7 12:35
是转贴。。。。。。
你可以出来了 打球去
欢迎光临 BrisbaneBBS.com悠悠网 | 布里斯班中文网_昆士兰华人论坛_黄金海岸论坛_Goldcoast_租房_工作_交友_同城 (https://yichusheji.cn/)
Powered by Discuz! X3.2